新闻中心news

向“新”突围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足、空间广

2024-09-28 08:04:5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向“新”突围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足、空间广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工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更是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先锋。广东、江苏、山东等10个工业大省的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比重超六成,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十分关键。

  2024年以来,国家持续支持工业大省巩固优势、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工业基本盘、打造发展新引擎。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一直坚持“制造业当家”。2024年,各地都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又该如何巩固制造业的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制造业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省级制造业创新资源指数广东排名第一,创新产出指数广东领先第二名一倍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广东同样是第二名的两倍左右。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升,分别达到了29.0%和49.9%。

  创新投入带来了产业跃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2024年以来产销两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6.9%、13.8%,创下近10年来同期最快增速。其他重点行业中,石油化工、电气机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7.0%、3.1%。

  创新是广东挑起工业大梁的重中之重。这两个字说来简单,如何做到?产业从创新研发到培育落地究竟有哪些难关?

  广东云浮的这家生产电子元器件企业正在进行二期智慧厂房的建设。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他们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订单大幅增长超过了50%,原有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

  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生产的产品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被誉为“工业大米”。小到智能手表,大到新能源汽车都要用到。但前几年,因手机市场的消费低迷,电子元器件的产销量也大幅下滑,企业不得不调整策略,将重心投入到高端产品的研发中。

  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新的问题,装备性能跟不上,光有技术,也无法实现量产。产业链整体提升,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这同时也是广东多地众多电子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

  依靠创新引领,2024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快速增长。在产业链的上游,应用于无人机的小尺寸阻容感产品在肇庆一家企业实现量产。在消费终端CQ9电子,AI、折叠屏等新技术推动电子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产业整体的旺盛生命力,是广东正在考虑的问题。广东省经过调研,将传感器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前瞻布局一批重大项目。

  2024年6月底,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在广州增城顺利投产。记者来到这里时,来自广东几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专家正在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进行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测试。

  在链主企业带动下,上游的材料、装备企业和下游的应用企业都相继落户广东,加速新产业的技术迭代和需求升级。

  从0到1地培育一个新产业,不仅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更需要制度的前瞻布局。就在本月,广东还将发布一系列措施,聚焦智能传感器、光芯片、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发展。从金融、人才、技术、生态等方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产业焕“新”升级。

  稳住工业,就夯实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盘”。面临当前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变革,广东如何守好制造业的厚实家底,抓住先机、育新机?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介绍,从2024年1—8月的数据来看,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成效逐步显现,生产持续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发挥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日益明显。一个突出亮点是企业效益相对较好,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远远高于工业投资增速,这为下一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2024年以来,广东工信部门推出“开门红”8项举措和稳增长加力32项举措,大力抓生产、促投资、优服务。陆续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在政策措施的持续助力下,广东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的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在工业增速和效益的背后,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7.6万家。下一步,如何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邹勇兵介绍,尤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现有5家国家级、3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作用、溢出成果。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工业发展向“新”突围之外,更要培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广东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产业纵深,持续抓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建设。预计2024年,将推动主平台承接国内外项目超过600个,让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更广、成色更足。

搜索